close

讀後感:深度工作力  Cal Newport 卡爾.紐波特  吳國卿譯

簡略說明自己閱讀完後覺得本書重點。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說明概念,第二原則,比較像執行的技巧。

概念部分,作者將工作分為淺薄工作及深度工作。前者為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常在注意力分散狀態中執行,通常無法創造新價值,易模仿。而深度能力工作者較能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且在深度工作花夠多時間,會感受到自己的世界充滿意義及快樂。深度工作要培養以下兩種核心能力:1.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2.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容易影響深度工作力原因:度量黑洞(找出破壞深度工作力原因,如mail)最小阻力原則連線文化-迅速閱讀及回應郵件或訊息)、以忙碌代表生產力網際網路狂熱使用等。

在原則部分如下:

第一,培養深度工作力策略:確立自己的工作哲學(節奏式時間安排較適合現代人工作方式,以固定時間做深度工作的事)、建立工作儀式(喝一杯咖啡)、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例如作家花大筆金錢在高級旅館寫作)、與不同單位協作創造更好成果執行企業紀律(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根據領先指標行動、強化動機及定期檢討成效),及定期讓大腦休息改善深度工作的品質等。

第二,學會擁抱無聊:安排分心的時間(使用網際網路時間)、訓練完成深度任務時間(估計在正常時情況下要花多少時間完成,然後給自己比這個短很多的嚴格時限)、練習生產性冥想(花一段用上體力、但不用腦力時間-散步、慢跑)、練習記憶一副牌(記憶力訓練的附帶效應,專注力會獲得改善)。

第三,拒絕任何好處的心態(網路使用):根據「重要少數法則」選擇網路工具

(重要少數法則:在許多情況下,80%的結果是20%可能原因所造成,例如:80%企業利潤來自20%的客戶)、利用「斷線實驗」篩選社群媒體別用網際網路來娛樂自己

第四,排除淺薄的事物: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指定每個工作時段的工作,另把所有小任務集中在某個時段完成)、量化每一個活動的深度別回信(讓自己難以聯絡)。

 

 

這幾年因為調動工作單位,上班日都非常忙碌,很少有空閒時間靜心好好思考自己的工作業務該如何安排執行,所以才想要找本工具書來參考。若以作者定義來說,我的工作內容完全是淺薄工作。但即使如此,我覺得閱讀完這本書,還是讓我審視一下自己工作方式以及可嘗試方法。

最讓我有感觸是我發現自己確實常被迅速閱讀及回應郵件或訊息而影響當下工作進度,因為我認為避免忘記處理而先將小事完成,但其實這會影響當下安排工作進度,可能導致兩件事都未完成,所以現在的我,在執行一件工作進度時,盡量避免去讀linemail。另外,我也盡量不讓自己在下班後繼續思考工作業務,讓自己好好休息,才不會有種一直被工作壓迫的疲勞感。

除此作者提出的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雖然不太適合我的工作,但覺得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在固定時間做深度工作的事,如早上5-7點寫論文,規律達成少量成果,長期下來可累積可觀深度時間。這觀點讓我覺得像生物時鐘概念,也與原子習慣有點異曲同工。也希望自己可實驗看看成效如何,在下班後特定某段時間去訓練自己做一直想做但都被懶惰給耽誤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念之間 的頭像
    一念之間

    一念之間

    一念之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